|
|
2021-06-07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耶鲁博士持刀砍死复旦大学院党委书记 |
复旦海归副教授持刀杀死了党委书记
京都静源教授/文学博士
6月6日,这六六大顺的日子里,一个杀人案件震惊了整个上海和中国学术界!复旦海归博士副教授持刀杀死了党委书记王永珍。现在,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官网无法打开。
杀人者是海归博士、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姜某。(姜文华,复旦大学副教授。2004年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2009年美国耶鲁大学统计学博士,2009至201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非参数经验贝叶斯、非参数回归、变量选取、多重假设检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项目名称:高维数据的非参数经验贝叶斯方法。)
被杀者是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
杀人的理由是:姜某长期得不到晋升,不是科研业务不行,而是被王书记卡着(政审不合格)。现在又被王书记宣布解聘。于是,自是甚高的世界名校耶鲁大学出身的海归博士愤怒到了极点,他决定要给王书记一个说法。
祖国已经不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了!
那时海龟回国大受欢迎和尊重。现在海龟回国则倍受国内土博士和各大学学霸的打压、而且科研环境极其恶劣……基本无法生存了。至今大学里自杀的海归博士已经超过了二十人!但是,无人检讨这些恶略的环境和同行对海归博士们的打压、霸凌和迫害!
我也是海归。
从副教授到教授的晋升路上,也是伤痕累累!!
我也曾被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流氓学霸和土博士、基层领导打压、霸凌和迫害!整人的套路就程咬金三板斧,绝对奏效,如下:
政审不合格。致命伤!
学生举报讲课有政治问题。透骨伤!
学风不严谨。遍体伤!
疯狂地砍向我的这三板斧,我都扛住了。我也曾发誓要给他们一个说法。但是,最后我放下了手中的刀,强忍住了!因为:证明自己优秀的最佳方法是拿出一部又一部的学术专著和科研论文。我终于在没送礼、没贿赂、没请客的情况下晋升成为正教授了。用的是老子过人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还有科研项目。详细请见这里:
https://modernchina.org/scholar/liuzheng
而忍不住的人,有的自杀了,有的病死了,有的下海了,有的再次出国了,也有的杀人了。
——只是为了晋升正教授。
聪明的人,先制造好了一切文件,伪造自己在外工作多年的简历,一步到位成为正教授,如上海师范大学某个留日博士。(可惜天怒人怨,他现在已经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才四十几岁。)
在此,我正告一切海归博士:
当你决定回国,就是踏上了浴血奋战的名利场!你要充分做好被流氓学霸和土博士、基层领导打压、霸凌和迫害的三板斧!
要抗下来!
要顶住!
你别无选择!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ECNU 版
|
kyotosizumot 发布于2021-06-07 14:07:49 | 浏览[164] | 评论[0]
|
|
|
2021-06-07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留日博士将近20人因为抄袭已被撤销博士学位 |
留日博士将近20人因为抄袭已被撤销博士学位
京都静源教授 文学博士
最近一条有关日本京都大学因为查证属实一篇博士毕业论文存在多处抄袭现象,决定正式取缔并注销该大学已毕业九年的中国女留学生、现上海电力学院日语系讲师金晶的博士学位的消息,震惊了中外媒体和新闻界,也迅速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于是,我查看了中日文全部相关报道和背景资料。
堂堂的百年名校——旧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现国立京都大学)毕业的文学博士,居然在一所三流大学工作了九年都没晋升教授、甚至连副教授都不是,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货很水”!结果呢,是假博士、作弊博士!
接下来的相关查阅日本各类报道,我得知:已经有将近20个中国留学生取得的博士学位,因为存在抄袭现象而被取缔和注销了!这将近20个被日本注销了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75%是女性。比如:
2011年,广岛大学中国博士研究生吴明玺;2012年,神户大学人間发达環境学研究科中国博士研究生;2013年,早稻田大学中国博士研究生晏英;2014年,大阪国际大学经营情报学专业中国博士研究生;2017年,东京大学中国博士研究生周倩。现在名单中又增加了2021年,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中国博士研究生金晶。
换句话说:在日中国留学生博士毕业论文存在多处抄袭现象,不只是金晶一个人!考虑到被取缔和注销了博士学位的在日中国留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女留学生,这不由得让人高度怀疑她们和日本导师的私人关系可能非常狗血或者复杂,很自然地让人质疑是否存在这下三路不管上三路的绯闻……
众所周知,日本的文科博士学位最难取得。
在日本,文科类的博士学位一般是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最近又有史学博士学位诞生)。文学博士学位在级别上分为学术博士(课程)、文学博士(课程)、学术博士(论文)、文学博士(论文)四种。中国的“博士学位”相当于日本的“学术博士(课程)”或“文学博士(课程)”。在日本大学中留学的文科类中国留学生,百分之九十九左右取得的博士学位是学术博士(课程)或文学博士(课程)。
日本的文科类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并不能取得博士学位,只取得一张“博士课程修了证明”,相当于我们所谓的同等学历证明。而绝大多数日本的大学教授们申请的“博士学位”是“文学博士(论文)”,它和我国所谓的“博士学位”不是一个意思:它是指一个教授在退休前提出的一部最能代表自己一生最高研究水平的、不低于四十万字的学术专著,经专门审查委员食通过后授予的博士学位。日本的大学教授们一般都在五十岁前后才开始考虑申请这种学位。因此,我一向把“文学博士 (论文)”学位戏称为“退休学位 ”。日本的文学博士论文(特别是有关汉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在国际学术界评价极高,被引用的次数也高居各国同类论文之首。这都有统计学的实证为例。
这似乎是一种惯例了,不论其在学术界知名度高低如何。如:国际著名印度学家、东京大学印度哲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前田专学博士,本是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哲学博士。但他在退休前又申请并获得了日本的“文学博士(论文)”学位。国际著名历史学家、东洋史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室主任教授宫崎市定博士,直到他以九十二岁高龄逝世时,还有日本学者在报刊上说。这个国际著名的史学大师,虽然没有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却给日本史学界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授予了文学博士学位。我一直也这么相信并极为尊敬他的如此超凡入圣的态度。但当我在查看京都大学文学博士(论文)名录时,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他的名字:“文学博士(论文):宫崎市定”。
申请课程博士或论文博士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博士后期课程毕业三年以内提出学位论文者,大都授予课程博士学位。三年以上提出学位论文者和没有受过修士课程、博士课程教育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在提出不低于40万字的学位论文后,审查合格后都授予论文博士。
其中,申请论文博士学位不受出身校和学历的局限。
正因为日本的文科博士学位极其难得,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查也极为严格,1993年,我曾以40余万字的《周易の成立及びその展开》论文一部向东京大学申请论文博士学位,就被当时的中国哲学研究讲座的主任教授所否决。最后,我在1999年第二次提交总字数达到70万字的上下两卷本《东西方汉学发展史の研究——比较思想と比较文化からの考察》博士学位申请论文,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日本的文学博士学位。(查证官网:https://www.lit.osaka-cu.ac.jp/chn/dissertation.html)然后,以京都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的身份,进入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而最近十几年,日本的大学开放并解禁了对文科博士学位的限量审批,正在努力和世界各国的博士制度保持一致,而“文学博士 (论文)”学位则依然保存着,并且成为日本教授们的一项追求所在。
不可否认,现在日本的博士学位(特别是课程博士)逐渐变得容易获得了。出现审核不严和抄袭也不奇怪。日本的大学基本上是发现一篇就处理一篇。相比之下,多次遭到教育部内部通报批评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毕业论文,并没有公开地发布取缔并注销某篇博士论文的处理……其他大学肯定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教育部每年都有对各大学博士毕业论文的抽查和批评文件下达。
获得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有的人在个人履历上弄虚作假,回国后直接成为个别大学的正教授。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某人,将其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打工教汉语的行为,个人履历中居然自称是“京都女子大学讲师、在海外工作和教学多年”等等。相对之下,上海电力学院日语系的金晶,在骗取了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至今工作九年了,还只是个讲师!即是其骗术不高明,更是其博士学位太水的铁证了。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ChinaNews2 版
|
kyotosizumot 发布于2021-06-07 14:04:54 | 浏览[157] | 评论[0]
|
|
|
2021-06-07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复旦海归副教授持刀杀死了党委书记 |
复旦海归副教授持刀杀死了党委书记
京都静源教授/文学博士
6月6日,这六六大顺的日子里,一个杀人案件震惊了整个上海和中国学术界!复旦海归博士副教授持刀杀死了党委书记王永珍。现在,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官网无法打开。
杀人者是海归博士、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姜某。(姜文华,复旦大学副教授。2004年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2009年美国耶鲁大学统计学博士,2009至201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非参数经验贝叶斯、非参数回归、变量选取、多重假设检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项目名称:高维数据的非参数经验贝叶斯方法。)
被杀者是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
杀人的理由是:姜某长期得不到晋升,不是科研业务不行,而是被王书记卡着(政审不合格)。现在又被王书记宣布解聘。于是,自是甚高的世界名校耶鲁大学出身的海归博士愤怒到了极点,他决定要给王书记一个说法。
祖国已经不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了!
那时海龟回国大受欢迎和尊重。现在海龟回国则倍受国内土博士和各大学学霸的打压、而且科研环境极其恶劣……基本无法生存了。至今大学里自杀的海归博士已经超过了二十人!但是,无人检讨这些恶略的环境和同行对海归博士们的打压、霸凌和迫害!
我也是海归。
从副教授到教授的晋升路上,也是伤痕累累!!
我也曾被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流氓学霸和土博士、基层领导打压、霸凌和迫害!整人的套路就程咬金三板斧,绝对奏效,如下:
政审不合格。致命伤!
学生举报讲课有政治问题。透骨伤!
学风不严谨。遍体伤!
疯狂地砍向我的这三板斧,我都扛住了。我也曾发誓要给他们一个说法。但是,最后我放下了手中的刀,强忍住了!因为:证明自己优秀的最佳方法是拿出一部又一部的学术专著和科研论文。我终于在没送礼、没贿赂、没请客的情况下晋升成为正教授了。用的是老子过人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还有科研项目。详细请见这里:
https://modernchina.org/scholar/liuzheng
而忍不住的人,有的自杀了,有的病死了,有的下海了,有的再次出国了,也有的杀人了。
——只是为了晋升正教授。
聪明的人,先制造好了一切文件,伪造自己在外工作多年的简历,一步到位成为正教授,如上海师范大学某个留日博士。(可惜天怒人怨,他现在已经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才四十几岁。)
在此,我正告一切海归博士:
当你决定回国,就是踏上了浴血奋战的名利场!你要充分做好被流氓学霸和土博士、基层领导打压、霸凌和迫害的三板斧!
要抗下来!
要顶住!
你别无选择!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ChinaNews 版
|
kyotosizumot 发布于2021-06-07 13:59:35 | 浏览[159] | 评论[0]
|
|
|
2020-02-16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唐代《推背图》对武汉肺炎之预测关系的重大揭密 |
本文照片请见https://www.backchina.com/blog/363683/article-314743.html
全文如下:
唐代《推背图》对武汉肺炎之预测关系的重大揭密
京都静源(刘正) 教授/文学博士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会长)
震惊全世界的中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和疫情,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强烈兴趣。我决定查找一下中国唐代著名的预言著作《推背图》对这次世界大瘟疫的预言和解释。匆匆写成此文,请大家赏析。
大家仔细看唐代的《推背图》第56图:
照片。
这个图中两个男子汉(暗示着一个“汉”字),而这两个人的身份显然是古代的武将(又同时暗示着“武”字),他们各自手拿着武器(暗示着“武”字)。暗示“武”、“汉”二字。这是武汉市的象征。
他们站在湖的岸边(北面),暗示着湖北。如果你觉得他们站的位置可能是南面,OK。我们再这样分析一下就足够了:湖在他们的背后,这样描述肯定没有问题。背者,北也。在文字造字规律上,先有北而后有的背。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背叛……等汉语成语和词汇中的“背”、“北”意义是一样的。暗示着“湖”、“北”二字。这是湖北省的象征。
他们二人嘴中各自喷出火焰,暗示着湖北人民的怨气冲天和病毒传播。
再看天上飞着两只鸟,暗示着飞禽(暗示着蝙蝠)是传播病毒的宿主。
再看湖里的四条鱼,在湖里两两相对而游。
图就这样精准!再看诗谶和诗颂。谶的含义是预言。颂的含义是赞美。诗谶和诗颂这是以诗歌形式出现的对《推背图》的最早的解释。
诗谶全文如下:
飞者非鸟,潜者非鱼。战不在兵,造化游戏。
诗颂全文如下:
海疆万里尽烟云,上迄云霄下及泉。金母木公工幻弄,干戈未接祸连天。
开始的两句话“飞者非鸟”,是指图中在天上飞行的不是鸟,暗示着飞行的是蝙蝠或者病毒。而下面湖里的“潜者非鱼”,暗示着蛇或者穿山甲在湖里、地上潜伏着。这是否是连续暗示着病毒的宿主?诗谶还点出了最核心的几个关键词:非典的“非”、潜伏期的“潜”、战疫的“战”、“人造病毒”的“造”。
什么叫“战不在兵,造化游戏”?这难道是说这一战不是表现在军事和兵器,而是在其他?造化游戏这若不是告诉我们人造病毒的游戏,还有别的解释吗?
“海疆万里尽烟云”,这显然是说全国几十个大小城市开始封城对抗疫情。
“上迄云霄下及泉”,这是讲病毒弥漫在中华大地的天空、雾霾和地上、湖水。
最神秘的是第三句“金母木公工幻弄”?这是啥意思?难道指武汉病毒所的那一男和一女两个病毒学家?!案:这次事件被舆论卷入的核心人物石正丽、郭德银、王延轶三人!而郭德银1965年出生,病毒学教授。这一年属于木年。“木公”显然是暗示着是他。可是“金母”是谁?因为石正丽1964年出生。而且这一年还是木年。难道另有所指?难道是王延轶吗?她是1981年出生的。这一年属于金年。她曾名叫王延铁。铁当然是金属了,她又为人母。因此,“金母”或许和她对上了。(她老公是1967年出生、这一年属于火年。)如果“金母”、“木公”是指王延轶和郭德银?诚如是,还真和石正丽没啥关系……但是五行中“石者土也”,而“土生金”这是规律,故此土又被称为“金母”。显然,石正丽女士还是没有躲过命运的追责,这里的“金母”显然暗示的就是她,而并非只是指1981年出生的王延轶(铁)。
“干戈未接祸连天”,暗示着在中华大地上还没有出现真刀真枪的战争或内乱,却已经接连出现了大量的病患和灾祸。
回过头来,再看看《推背书》第56图的内容,我立刻贡献自己的膝盖,只想说一句话:太TMD的精准了!
由此而来,我们就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推背图》。
一、《推背图》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相传《推背图》一书诞生在唐代初期,它是一部中国历史发展预言书。它的作者是唐代初期著名预言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其中,由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代岳珂所作的《桯史》中主张此书的作者只是李淳风一人。
此书的由来是唐太宗李世民问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大唐的江山能够维持多久?继承大唐江山的都是些什么人?”这个问题本来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帝王们所患的一种“江山病”而已。但是,精通天文、历法的著名预言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为了回答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一疑问,立刻一人在前面走、一人在后面推前面人的后背,二人走一步就说出一句识语和颂语 (即预言诗),御用画家马上就把他们二人所说所看的情景画下来。故名之为《推背图》。
传说,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共走了一千六百步,象征着自大唐开国626年开始,往下预言了一千六百年的中国历史更替。即此书预言的范围始自626年、终于2226年。实际上此识语和颂语(即预言诗)的内容是开始自盘古开天地的,即此二人首先把唐代以前的历史更替进行了说明。但《推背图》只有六十幅图,它利用了中国古代易学理论中的六十四卦循环理论进行说明,以六十甲子的时间发展顺序,作为历史循环发展的基础。
为何只预言了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更替,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考虑到法国著名的预言家米切尔·诺查丹马斯在《诸世纪》中预言1999年7月人类大劫难即将到来之事的话,那么中、法两大预言家对人类历史发展中止符的界定只相差短短的二十七年!在六十甲子制度的历史纪年中,误差还不到半个甲子!更何况二人生存年代又相差近一千年!神了!绝了!奇了!可以说:中国七世纪时代著名的预言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对人类历史发展中止符的界定,几乎和法国十六世纪时代著名的预言家米切尔·诺查丹马斯的预言完全一致。
后来,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又应唐太宗李世民之请求,把上述识语(即预言诗)中预言的唐代以后一千六百年中的统治者的姓名,以谜语诗的形式进行注解说明出来。这就是著名的《藏头诗》。所谓“头”只是唐代以后一千六百年中的统治者的姓氏。因此,《推背图》和《藏头诗》是一体的、但又是各自独立的两部预言书。
二、《推背图》和《藏头诗》的版本
《推背图》和《藏头诗》预言的准确性,历代深信不疑!为此,天下造反者都利用此二书作为替天行道的理论武器。于是,自《推背图》和《藏头诗》诞生之始就被列为宫中一等机密。但是暗中手抄本早已流传天下,引起了历代皇帝的恐惧。根据《桯史》卷一“艺祖禁谶书”一条记载:“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学益炽。‘开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偏以名其子而不知兆昭武基命之烈也。宋兴受命之符,尤为着明。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复可收拾,有司患之。一日,赵韩王以开封具狱奏,因言犯者至是众,不可胜诛。上曰:‘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乃命取旧本,自已验之外,皆紊其次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其孰伪,间有存者复验,亦弃弗藏矣。”大意是说:到了宋代,宰相赵普和大宋天子共同制定了一个方案:把《推背图》和《藏头诗》按内容分割成一百份,找一百名文人仿照《推背图》和《藏头诗》的体例,同时补全作出一百套内容各异的《推背图》和《藏头诗》。每一种《推背图》和《藏头诗》中都有几句诗是真的。余外皆是假的。从此,天下流传的《推背图》和《藏头诗》就有百种之多。谁也不明白原始版本是什么样子了。但是,只有一部真本,和当朝的玉玺一起保管在宫中。此书在宋代有特殊含义。王安石就曾状告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家中藏有《推背图》,主张他犯了谋犯之心。到是宋神宗比较开明,他说:“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
真本《推背图》和《藏头诗》能流传到世上,得感谢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圆的侵华暴行。当时的来华西方传教士在略通中国文化和历史知识后,也对《推背图》和《藏头诗》产生兴趣。1859年,乘着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之机,英国侵华军人在圆明园盗走此书,后来在英国被一个叫Macon的人私人保存。1867年,Macon在英国出版此书的英文翻译本。清末民初,一名叫李信卿的中国商人在英国经商时发现此书真本后,立即用大量珠宝换回了此书。1915年,李信卿的孙子将此书公开出版。于是,真本《推背图》和《藏头诗》又回到中国。
1993年12月,在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的“人·神之间:纪念毛泽东诞生一百周年专号”上,笔者受邀请撰写了《从〈周易〉看毛泽东》一文,第一次从《推背图》及其诗谶和诗颂、还有《藏头诗》中解读了唐代预言著作中记载的我们现在的领导人“毛泽东”的名字。
照片。
此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周易学界、毛学界和《推背图》学界的极大震惊和特别关注。见《推背图》及其诗谶和诗颂截图。
《藏头诗》对本纪初期、中期掌权者之姓名的谜语诗说明如下:“有混世魔王生焉,其为人也,头上生黄毛,目中长流水,口中衔人肉。”我们解读如下:“头上生黄毛”,暗示此人姓黄、毛。或者头上长有黄发。“目中长流水”是一个由“目”、“水”组成的字,而这个“目”字需要“长流”,也就是横着放置。“长”在俗话中是“横”的同义语。那么这个横着放置的“目”字加上“水”字就是如下这个的字。这个字已经十分明显可以看出是“澤”字的省笔了。再看“口内食人肉”,即由“口”、“人”、“━”(一束肉的象形字)组成的一个字,见下图中。如果我们考虑到“食”字可以互换成同音字“十”的话,那么,这个字就变成了下图中的字。我们完整地对比如下:
照片。
笔者注意《推背图》和《藏头诗》的版本问题已有多年,居然看到了十一种内容各异的《推背图》和《藏头诗》版本。劳思光博士称他已看到四十多种版本。现在的问题是:李信卿买回的真本《推背图》和《藏头诗》并不一定就是历代皇帝宫中秘藏之物!因为历史文献记录此真本《推背图》和《藏头诗》曾经到了清代著名文学家金圣叹的手中。金圣叹死后又流传到民间。乾隆时代才又回到宫中秘藏。那么,历代宫中秘本、金圣叹传本的乾隆秘本二者是一还是二呢?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研究《推背图》和《藏头诗》的人多了起来。不少人写了几十万字的著作。可是,这些著作作者居然完全不知道《推背图》和《藏头诗》不仅仅是排序被打乱了,还存在着制造伪本的过程!请问:如果古代各个版本的《推背图》和《藏头诗》中只有一句或几句是原始的、真实的内容,而其他全部是特意伪造的版本并流传至今,你怎么可以使用这些假货来研究和排序原始《推背图》和《藏头诗》?!而其实正是由于他们使用的是伪本、甚至是晚清时代的伪造本才会出现《推背图》和《藏头诗》中涉及“红朝及未来”的内容占据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现象!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使用的并不是原始和真实的《推背图》和《藏头诗》。
如果任何指教,请来信kyotosizumoto@hotmail.com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ChinaNews2 版
|
kyotosizumot 发布于2020-02-16 22:59:06 | 浏览[871] | 评论[0]
|
|
|
2020-01-22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重读18岁留影而作》 |
我的一首现代诗,感谢朗诵者的演绎!朗读地址在:
https://mp.weixin.qq.com/s/tmhpFLjVHK8usr7ih0C__Q
《重读18岁留影而作》
—— 作于2017年12月30日
文/京都静源
我们一同离别青春的校园
你带走了我那洁白无暇的美梦
那时还是一无所有的我
实在是棵渺小和柔软的嫩草
甚至不能给你遮挡一粒雨滴和灰尘
默默地
站在漆黑的夜空下
对着宇宙苍穹
我曾发过誓
有一天我会带给你整个世界
十年后你走进了那次等不及的婚礼
而我正带着一个秋天的收获匆匆向你赶来
静静地看着丰满的果实
在我眼中逐渐地在泥土中烂去
化作了一丝丝的轻尘
在电闪雷鸣的哄击下
我艰难地站了起来
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棵
为自己的心灵遮挡岁月的风雨
直上云天的大树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Poetry 版
|
kyotosizumot 发布于2020-01-22 22:44:04 | 浏览[1092] | 评论[0]
|
|
|
2020-01-22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七律·受邀哈佛大學學術演講有感并序》 |
《七律·受邀哈佛大學學術演講有感并序》
作於二零一九年
2019年10月18日,余受邀至哈佛大學舉行學術演講,題目乃定為“京都學派內藤湖南史學及其對中國歷史學界之影響”。來美四年,余乃首次出訪哈佛,居然竟受邀登壇開講。一時間無限感慨,成詩如下:
哈佛從來聲譽赫,幾人不想睹芳容?
學宗祭酒詩宗聖,山仿昆侖我仿龍。
皓首窮經書卷路,青燈劬典劍橋鐘。
感恩祖上齊開眼,受請登壇雅氣濃。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Poetry 版
|
kyotosizumot 发布于2020-01-22 22:36:20 | 浏览[980] | 评论[0]
|
|
|
2017-10-10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请教各位老师,怎么在wordpress系统网站查找和发表帖子? |
请教各位老师,怎么在wordpress系统网站查找和发表帖子?
请教各位老师,怎么在wordpress系统网站查找和发表帖子?
我有个网站http://iahls.org/,是让印度人使用wordpress系统设计的网页。其中有专栏是学术论文发布,见:
http://iahls.org/readpublish/journal-of-international-archaeology-and-historical-linguistics/
但是,我查看了网站的发帖统计,显示如下:
http://bbs.wenxuecity.com/upload/album/54/3b/dd/8ad1ca6d1774VBXmbFql.jpg
这里显示最新帖子是2017年9月30日发布的。而且网站只有45个帖子。
可是,实际上,当天和过去还发表了二十多篇帖子,但是,我在哪里可以查到它?我也不知道这些帖子是怎么发表的,在哪里发表的?为什么在网站的帖子统计中没有显示出来?见下图:
http://bbs.wenxuecity.com/upload/album/54/3b/dd/8ad1ca6d1792CUlPiM2x.jpg
我不了解怎么使用wordpress系统,现在,我可以在该网上其他栏目发帖。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在以下这个栏目http://iahls.org/readpublish/journal-of-international-archaeology-and-historical-linguistics/
上发帖,因为在该网站后台管理平台上,我根本查不到这些帖子在哪里?怎么修改?
请各位专家、大神、老师指导我一下,拜托!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BuildingWeb 版
|
kyotosizumot 发布于2017-10-10 15:09:03 | 浏览[1348] | 评论[0]
|
|
|
2017-05-09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AHLS通讯》第10期:常务会长刘正教授:中商文化和考古学商史编年的新视野 |
2017-05-10 刘正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
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常务会长刘正教授
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唐际根教授的大作《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一书,我虽治商周彝铭研究有年,然才疏学浅加之缺乏田野考古实践,所以至今也不敢归队到专业考古学科研人员行列之中。蒙唐兄不弃,使我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内就得到了他的赠书。通读之下,多有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骨鲠在喉,欲吐之而快,因成是文!
该书收录了唐际根教授从事商代考古学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共33篇,从内容上看,作者先后分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商研究、铁器与冶金术、文化遗产四个部分。其中,“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收论文9篇,“商研究”收论文18篇,“铁器与冶金术”收论文3篇,“文化遗产”收论文3篇。内容上虽然分为四个部分,但是全部论文皆为围绕殷墟考古和商代编年的考古学实证这一核心而来,可说主题集中。从时间上看,本论文集所收最早的一篇论文是1993年6月发表在《考古》上的《中国冶金术的起源问题》一文,到此论文集出版时最新发表的《殷墟早期田野工作的得失》等6篇论文,时间跨度虽然长达16年,但却是作者从1982年开始走进考古学研究领域至今27年学习和研究的结晶。
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副会长唐际根教授
近现代西方学术界对商代史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和著述,始自1885年比利时汉学家M.de Harlea博士出版的《商帝国史》(Shang Thsing tsingking)一书,并以1908年出版的德裔美籍汉学家Friedrich Hirth博士的《中国上古史》(The Ancient History :to the End of Chou Dynasty)一书为其早期大成。当然,他们只是利用西方史学理论和汉学成果,对《史记·殷本纪》、《尚书》、《竹书纪年》等传世经典进行重新分析和整理----虽然近代考古学诞生在西方,但是在甲骨文字发现前后的整个西方学术界,他们所能做的也只能如此了。Friedrich Hirth博士在大作中已经注意到了当时西方学术界有关日食、月食等问题所做的天文考古学研究成果对解读中国古典文献中所记载的夏、商历史年代的验证具有重大的学术参考价值。也许,这是西方学术界把考古学引入商史编年研究的起点吧。但是真正实现了这一研究模式并取得重大突破的却是始自史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今天,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学术史常识了。
因为在东西双方的中国史研究学界一直具有着对商史进行准确编年这样一种学术共识和研究传统,所以,借鉴西方现、当代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夏、商、周的历史进行科学和准确的考证学研究与历史编年成了从李济、夏鼐等先生一直到今天的考古研究所各位职业考古学家们几代人的梦想和工作的核心所在。畏友唐际根教授,以及该所的著名学者杜金鹏、许宏、徐良高、何弩、印群等诸学兄就是工作在第一线并取得让中外学术界有目共睹的丰硕科研成果的商周考古学家。
我之所以特别道明这一点,正是因为看到了唐际根教授在此书编排顺序上特地把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所收9篇相关论文作为第一部分这一特点。熟悉唐际根教授的论文写作方法的人一定和我有这样一个同感,那就是:他的每一篇考古论文都蕴涵着比较厚重的西方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有时是表现在引文中,有时则是隐藏于字里行间。该部分中不论是在《欧美考古学理论的发展与所谓“理论流派”》和《考古学、民族主义、证史倾向》二文中,还是在《傅斯年与中国早期考古学》、《殷墟早期田野工作的得失》、《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与中国文明进展的基本估计》三文中,为了从考古学角度重新建构商代历史编年,作为一名经受现代西方考古学理论熏陶下的田野考古学家,他首先对西方考古学理论和以往中国殷墟考古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回顾,而这一铺垫工作更多的是已经暗含着对新史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以考古学服务于古史研究这一主观倾向证史传统的不满。虽然,我还没有明显地看出他对新史学方法论中视为经典的“二重证据法”的直接批评,但是,他在文中很明确地主张在考古史料和文献史料并存的情况下,一名现代考古学家应该采取的理性态度是:“两种知识,各自表述,相机整合”。在这里,他并没有完全赞同贝格雷(Robert W.Bagley)教授在《剑桥中国史·商代考古》一书中对新史学证史传统的猛烈抨击,不过,却也旗帜鲜明地表明:“如果冷静地看待70余年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贝格雷教授等西方学者说中国考古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确没有冤枉中国学者”。
在指出了中国新史学的证史传统和西方考古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和差异之后,唐际根教授很巧妙地提出了史学取向(historical orientation)和证史偏向(the trend ofvindicating textualrecords)这两个为西方历史学、考古学界所认可的概念,将新史学证史传统的部分合理的观点归结为只是一种表现在方法论上的史学取向(historical orientation)而已。而这样的史学取向(historical orientation)却是建构科学的商史编年的一个必然出现的过程。当然,他也坦诚地看到:“真正应该担忧的倒是中国考古学中存在的‘证史偏向’问题,即简单地‘以考古资料证明某些文献记录’。在这一点上,贝格雷教授是正确的。中国学者中确实存在一批‘证史学家’”。在此基础上,他大胆地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考古学的时空框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样一个结论,同时也对贝格雷(Robert W. Bagley)教授在《剑桥中国史·商代考古》一书中表现出的武断地割断了商周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资料之间的所有联系的作法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判。
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常务会长刘正教授
上述论述和总结对于在“商研究”部分中“中商”概念的提出和考古学商史编年的重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部分的论文是该书的核心,也是唐际根教授最近二十几年田野考古和科研的精华所在。
在唐际根教授对20世纪30年代的考古工作进行审查时,他经常敏锐地发现当时工作的失误和疏漏之处。比如在《殷墟一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当时的考古学者们主张:灰坑YH158打破了乙十一基址前期,而乙十一基址前期又分别叠压水沟和墓葬YM222。唐际根教授经过实地考察后,首先认为:“发掘者说YH158打破了乙十一基址。我们认为应是地层搞错了”。他给出的理由是:“查YH158所出器物,一为直口折肩尊,一为浅口圜地盆。两类器物均不见于殷墟一期晚段及以后殷墟文化各期,相反却与殷墟一期早段的同类器形制相同。如直口折肩尊见于YH331,浅腹圜底盆见于87AXTH1。这样的灰坑在地层上明显不可能晚于YM222和水沟”。首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正是当年发掘者之一、大名鼎鼎的考古学家石璋如先生。他自己已经发现了“础石与层位弄不出一个清楚的关系”这样一个遗留课题。直到另一位著名考古学家杜金鹏教授《殷墟乙十一组基址研究》一文的出现,才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地层关系。
而唐际根教授对殷墟一期文化的考古研究,目的是想证明殷墟成为王都,应该是开始于殷墟一期。以历史文献来解释的话,那就是传统的盘庚迁殷说可能不妥,真正迁殷的人可能是武丁。这一结论的提出,很显然是他一贯主张的“两种知识,各自表述,相机整合”的表现。发表《殷墟一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这篇论文是1993年,可见那时他已经开始考虑考古建立真实可信的考古学商史编年这一大问题了。而真正开始他的这一科研工作见诸于《豫北冀南地区的中商遗存与盘庚以先的商都迁移》、《中商文化研究》、《洹北商城的发现与初步勘察》、《商王朝考古学编年的建立》等篇论文和与此相应的三篇考古发掘报告:《1977年安阳洹北花园庄遗址发掘简报》、《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简报》。他的“中商”概念说的核心观点在《中商文化研究》和《商王朝考古学编年的建立》两篇论文中已经得到了集中表述。
在上述论文中,唐际根教授发现:传统的“二里岗期商文化与殷墟时期商文化并不构成商文化的完整序例,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时间缺环”。这一时间缺环,他在重新梳理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取‘中商’一词指代上述‘缺环’阶段”的观点。其实,发现早商到晚商之间的缺环,中外学者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从贝格雷(Robert W.Bagley)教授、邹衡教授到罗伯特教授(Robert Thorp)、孙华教授、孙庆伟教授等先生已经先后注意到这一问题,但是却苦无证据,直到唐际根教授的中商文化说的提出和洹北商城的发现,才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在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划分上,提出新的划分观点是很容易的。但是,要给出丰厚的考古学实物证据和不同地区的体现出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则就不是如提出观点那么简单了。而有着多年田野考古实践的唐际根教授,在《豫北冀南地区的中商遗存与盘庚以先的商都迁移》一文中一下子就推出了遍布河北、河南两省的可以明确判定的中商文化遗址三十二处,另外还有可例入中商文化遗址范围的四处、尚待判定的约二十二处。有了如此丰富的考古学证据和材料,他先对上述中商文化遗址的四处进行了分期研究,即安阳洹北花园遗址、小屯遗址、邢台曹演庄遗址、藁城台西遗址。之所以选取此四处是因为上述四遗址可以明显地分为早晚两期,而且文化特征表现突出。
对考古遗址进行分期研究后,唐际根教授就开始了考古和文献的“相机结合”的研究;寻找商代在盘庚之前的历次迁移都城的所在地,即对古籍中所谓的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等说的考古学实证研究。其意义将把实证的商代史从晚商的殷墟,上推到了中商的相、邢等地。力图从考古学还原“殷人屡迁,前八后五”的真实历史。一旦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对夏、商交界和夏代的考古研究、乃至于确定夏王朝都城的活动范围也就指日可待了!特别是在东西方考古学界素有的那种只肯定晚商文明而至今怀疑夏王朝存在的真实性某些学者们来说,他们很清楚地知道中商文化遗存的解决将是打响夏王朝考古学实证研究的前期战役这一战略意义。因此,一旦唐际根教授的中商文化说得以确立和验证,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将大步进军到夏、商交界处!唐际根教授在文中也很清楚这一点:“‘早商文化’之前应该还存在一支具有国家形态的文化,这一文化与‘早商文化’关系密切,地望正好与文献中的‘夏’的地望相合,而且其衰落与‘商文化’的兴起相关联”。如此说来,中商文化说及其考古活动还真有几分华山论剑谁与争锋的感觉呢!尽管唐际根教授的中商文化说遭到了另一位著名商周考古学家、畏友张国硕教授的反对,但是张国硕教授并不否认随着权威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一书的出版,中商文化说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也注意到了唐际根教授的“中商”概念和固有的诸多有关早商文化、殷墟文化概念之间的划分和整合等问题,还有待于“中商”概念说的创建者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解决。为此,我们期待着双方就这一问题今后展开真正意义上深入的交锋和探讨。
考古学的研究,无论成果和结论如何,肯定要面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真实的历史。这是中外考古学家谁也避免不了的工作。在提出并证明中商文化遗存之后,最为核心的就是从考古学角度对商代历史进行重新编年。毫无疑问,《商王朝考古学编年的建立》一文应该说是唐际根教授中商考古研究的标地所在了!
目前,在考古学界已经具有了欧美学者沃特森教授(1961年)、张光直教授(1963年)、张光直教授(1968年)、中国学者邹衡教授(1980年)几种商代编年模式。唐际根教授在二十几年考古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商文化说,相应的在商代编年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体系:早商:二里冈/偃师(又可细分早商1、2、3期)、中商:小双桥/洹北商城(又可细分中商1、2、3期)、晚商:殷墟(又可细分晚商1、2、3、4期)在提出了上述编年之后,唐际根教授十分清醒地意识到:“真正重要的还是反映商王朝历史的考古遗存的序列的建立。没有这一序列,绝对年代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建立这一考古遗存的序列并不是想独立于文献记载之外,而是希望它能够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作者为了避免出现西方学界所指责的中国历史学界中的那种证史主义倾向和传统,他特地在这里进一步说明如下:“特别是有关都邑迁徙的年代、地望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大遗址之间的意想不到的契合关系”,并且,他再次重伸这是“用考古资料证明了(至少是提高了)文献的可信度”。
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副会长唐际根教授
这么说也许是有点隐晦。那么,文献记载给考古学提出的重大任务究竟是什么呢?用唐际根教授文中的话来说,即:
按文献记载,商王朝最初由奠基者“汤”设都邑于“亳”,延续5世纪后开始频繁迁都。经历了“仲丁迁隞”、“河亶甲居相”、“祖乙居邢”、“南庚迁奄”,最后才由商王盘庚将都邑定于“殷”。假定这些记载能够成立,那么商文化自早而晚应该包括5处具有都邑规模的遗址,其中最早的遗址必须是都邑,而其后诸都邑的遗址之间的年代间隔应符合文献记载的迁都商王朝之间的时间或世次。不仅如此,每一个大遗址的地望也应与文献的有关记载相一致。
看起来,考古学所承受的任务颇大,难点太多!或许是无法完成的大任了。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商文化说及其相关考古遗址的发掘,已经是打响上述上述重大攻尖战所必须的前期排雷性工作了。
在对晚商文化的研究上,长期在安阳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唐际根教授也时有新见解出现。比如关于殷墟IV5段普遍出现的仿铜陶器、明器铜礼器的现象。他就敏锐地提出:“殷墟四期IV5段大量出现仿铜陶器或明器铜礼器现象,当与‘殷纣亡国’有关。武王克商以后,殷墟铸铜作坊中的铜料发生危机,特别是随后发生的迁殷移民,很可能将诸如苗圃北地铸铜作坊一类的工业迁至了洛阳,在这种情况下,殷人上层贵族死后也只能以仿铜陶器随葬”。
本书的《殷墟家族墓地初探》、《殷墟商代墓葬出土海贝的统计学分析》、《殷商时期的‘落葬礼’》三篇文章,是很典型的运用现代西方考古学中的墓葬理论来研究晚商社会组织结构的论文。唐际根教授通过对墓葬的考古学分类和排列研究,透视商代的婚姻制度和家族结构,开启了商代社会史和礼制史研究的新模式。只是可惜举例分析稍嫌少了一些。这应该是值得专门写一本专著来加以深入研究的模式和课题,诚恳希望唐际根教授能利用现代西方考古学中的墓葬理论,对此晚商社会组织结构进行精细的专业化研究。
通读了这部有着浓厚的西方考古学理论基础的殷墟考古学研究论文集之后,有三点拙见想提出来和唐际根教授商讨:
、
第一 唐际根教授在《中商文化研究》一文“中商文化遗存的分布与类型”一章中提出了如下十种地方文化类型:白家庄类型、曹演庄类型、台西类型、大辛庄类型、潘庙类型、高皇庙类型、大城墩类型、盘龙城类型、北村类型、小神类型。这一划分的基础正如作者文中所说是按照地域表现“暂可归纳”的。作者给出了除高皇庙类型之外的其他九种共117件陶器文化遗存的陶器类型图。这一划分的地域性色彩很大,似乎还有进一步加以整合的必要。张国硕教授在《商文化阶段划分探索》一文中也特别注意到了中商文化说在“早商文化与中商文化、中商文化与晚商文化无法截然区分开”这一问题。
第二 唐际根教授在《殷墟玉器的发现与整理》一文中注意到了“殷墟玉器许多出自墓葬主人的口中。这类玉被称为‘琀’。……如何理解商人用‘琀’的宗教意义?……所有这些都是新课题”。有关商人用“琀”的宗教意义,日本中国考古学界探讨颇多,考古学京都学派创始人滨田耕作博士的《支那古玉概说》一书对这一问题有专门研究,其科研成果几乎接近定论。或许,对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精通是唐际根教授的强项,而对日本中国考古学理论和成就(其中又有京都学派和东京学派的不同)的陌生就成了他的短项?我注意到了他在《二十世纪英文刊著中的“商研究”》一文中对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林已奈夫先生(京都学派滨田耕作博士再传弟子)和松丸道雄先生(东京学派)家中藏书的描述:“当我看到如此丰富的有关中国考古学的日文出版物时,仍愕然不已”。看起来,他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短项。我希望一个精通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科研成果的商代考古学大师级学者唐际根教授的出现!他目前有这个能力和机遇,更有这个年龄资源!
第三 唐际根教授在《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与中国文明进展的基本估计》一文主张:“尽管文明起源的常见‘物化表现’形式包括了城市、文字、冶金术、礼仪性建筑等,但我们决不能将这几种常见的‘物化形式’视为文明的‘要素’。”然后,作者以埃及文明、玛雅文明、克里特岛文明等地区的考古发现和文明程度为例,加以说明并重伸自己的上述观点。而在我看来,城市、文字、青铜器和宫殿四者是判断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至少在商周考古、甚至在夏代考古上也是适用的。唐际根教授对上述“物化形式”的否定,一时间颇使我迷茫。但是,他在该文中对西方考古学中墓葬和社会组织之关系理论的介绍,还是让我倍感欣喜。至少,我可以在城市、文字、青铜器和宫殿四者之外,再加上一个墓葬制度作为衡量商周文明异同及其先进程度的五项标准,这或许是可行的。
科学出版社在出版考古著作上一向是精益求精的,尤其在校对工作上。但是,我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以下四处明显的校对失误:第10页第19行出现的第一个句号,按照文意,显然应该是逗号。第219页第6行“其相邻遗址几乎都的西周时期的”,正确的文本显然应该是:“其相邻遗址几乎都是西周时期的”。第297页倒数第4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学者”,正确的文本显然应该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学者”。第360页文章最后遗漏“本文系首次发表”说明。以上四处,是我粗读之下发现的。在一部长达60万字的考古学论文集中出现上述四处校对失误,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日本考古学界对出版专著的失误许可标准却是必须在三个字之内!
当然,对于一个为了研究商周金文而特地在留学期间仅仅选修了一学年的埃及考古学专业课程的我来说,完全理解和客观评价唐际根教授这部凝结了现代西方考古学理论和基础的殷墟考古学专业论文集的成就和不足,还真是倍感吃力、处处捉襟见肘。因此,对我而言,写评论的过程实际上是我认真学习和补课的过程。非常感谢唐际根教授赠送的大作使我对商代考古和编年的诸多问题有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和补课的机会!匆匆草成此文如上,如有误解。责任在我。最后,作七律一首赠唐际根教授:
江西才俊显聪光,为学曾惊两大洋。
洹水一城全盛业,安阳十载铸辉煌。
中商文化桌前论,殷人传说铲下藏。
祖甲盘庚人已渺,寻书不若问君详。
【特别介绍】:刘正,汉族。籍贯北京市。清代学术世家传人。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曾任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员等。是中外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是国际易经学会、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东方学会、欧美同学会、日本中国学会、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学会、京都大学洛友会、日本同学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等。是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中国国际易学研究中心理事、美国汉纳国际作家协会理事、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等。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另有学术专著:《周易通说》、《中国易学》、《周易通说讲义》(台)、《周易发生学》、《西藏密教:对仪轨和法理的研究》(台)、《海外汉学研究:20世纪卷》(入选武汉大学学术丛书)、《金文氏族研究》、《金文庙制研究》、《图说汉学史:19世纪以前卷》、《京都学派》、《商周彝铭学研究史》、《京都学派汉学史稿》、《京都大学所藏抄本水经注疏》、《周易考古研究》、《赤壁古战场的历史地理》、《商周图像文字研究》、《青铜兵器文字》、《金文学术史》(入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特别资助学术著作丛书)、两卷本《汉学通史》、《民国名人张璧评传》、《陈寅恪史事索隐》、《闲话陈寅恪》、《陈寅恪书信集422封编年考释》、《陈寅恪别传》、两卷本《中国彝铭学》等三十几部专著总篇幅达到1000余万字在海峡两岸出版。论文《从观象系辞说到乾卦之取象》获中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优秀论文奖,《筮短龟长说的成立史研究》获马来西亚主办第12届国际易学大会优秀论文奖,博士学位论文《東西方漢学発展史の研究(日文)》获得日本国大阪市立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总代”称号(等同于中国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多篇学术论文被译为英、日等文字在海外发表。2015年夏移民美国,当选为中华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夏当选为美国汉纳国际作家协会副会长。2017年4月当选为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常务会长。
(本文刊载于《殷都学刊》2009年第4期)
微刊简介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报导世界各国有关华夏考古和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精英观点,宣传华夏文明和传统国学。欢迎投稿。联系信箱:hyctwh@aliyun.com。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AnthroLing 版
|
kyotosizumot 发布于2017-05-09 22:32:13 | 浏览[1396] | 评论[0]
|
|
|
2017-04-26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AHLS通讯》第5期:学术会长李晓红教授:试论大甸子彩绘陶器上曲线形纹式与商代青铜器龙纹之间的关系 |
原创 2017-04-26 李晓红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
李晓红教授:
笔者在中国古代龙纹图像的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商代青铜器,玉器,骨器龙纹的角,耳,脊柱等纹饰上,发现以上被大量应用的这类曲线形纹式,而在龙纹体纹,以及龙纹周围的作为填纹的则是《吕氏春秋》、《左传》等古籍以及容庚,马承源等学者所言或论述过的云雷纹.
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学术会长李晓红教授
【作者介绍】:
李晓红,女,旅法学者。她原为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早年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赴法国留学后,先后获法国巴黎一大造型艺术硕士学位(1990年),巴黎索邦大学考古艺术史博士学位(1999年)。她的博士论文题为《中国商代龙纹起源研究》。现任教于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外国语言文明系及巴黎索邦大学考古艺术史系,并为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院研究员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龙的文字与图像,中国书画造型艺术以及中国近代留法艺术史研究。从1990年李晓红在十三区一个爱好中国文化的协会法亚文化友爱会开班教授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开始,到2001年她先生李中耀被聘到巴黎市政府艺术教育委员会任教,再到2003年李中耀在新建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办中国书画班,他们在法已有近二十年书画艺术教学生涯。
李晓红教授和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白莲花、布朗
松教授出席李中耀先生画展。
李晓红亦多次参加法国的绘画展览。二十多年来在法国李晓红(与先生李中耀), 在友丰出版社出版了多本研究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学术书籍,并与还与其他法国汉学家合作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出版社、洛林省Serpenoise出版社、中国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中发表了多篇有关中国龙、龙凤合体图像研究的书籍或文章,在普及类书籍中还包括一些关于中国书法绘画教学等的书籍。她一直从事学术研究,不断参加并组织研讨会。她的博士论文:Le Dragon dans la Chine antique, étude iconographique des origines à la dynastie des Shang(1600 av. J.-C.),后由法国友丰书店于2000年出版,题为《神龙:中国古代龙图像学》。该书曾于2001年获得法兰西学院斯塔尼思拉斯·儒连奖 (PRIX STANISLAS JULIEN)。深谙中国古代艺术的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称赞她该著作对中国艺术史图像学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Nathalie Beaux与李晓红主编、友丰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世界神幻动物的符号书写与图形创造》一书,于2014年3月6日周五在法兰西院士院古文献与美文学院获著名院士M. Pottier先生宣读介绍,当选为年度优秀考古艺术史研究书籍之一。
李晓红教授和她的法国学生。
其它出版物还有:A、李中耀、李晓红《中国绘画介绍:植物、花卉》, Buchet & Chastel-Le Temps Apprivoisé 出版社,,2002。B、李中耀、李晓红《中文书写名字》,友丰出版社,,2003。C、李中耀、李晓红《中国绘画介绍:动物、昆虫》,Buchet& Chastel-Le Temps Apprivoisé 出版社,2007。D、Michael Hearn、李晓红主编《东方武术:合气道, 太极拳》, 友丰出版社,2008。E、Michael Hearn、李晓红主编《东方精神:西方视角》,友丰出版社,2012。F、Nathalie Beaux、李晓红主编《世界神幻动物的符号书写与图形创造》,友丰出版社,2014。等等。
2017年4月当选为考古暨历史语言学会学术会长。
试论大甸子彩绘陶器上曲线形纹式与商代
青铜器龙纹之间的关系
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研究中心 / 巴黎索邦大
学远东研究学院研究员
李晓红
自1974-1983年,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被发掘以来,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和商代前期(约公元前20—前14世纪)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纹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
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出土的随葬彩绘陶器上有多种多样的彩绘图案,乌恩先生在《北方草原》一书中说到:“这些卷曲的线条组成的图案,有的类似云雷纹,另外也有模拟动物面目的图案,类似与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这其中大量的卷曲线条组成的图案:形图案,它们常常以单个图案,或复合构成的形象出现,各具形态,布满了彩绘陶器的周身。
笔者在中国古代龙纹图像的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商代青铜器,玉器,骨器龙纹的角,耳,脊柱等纹饰上,发现以上被大量应用的这类曲线形纹式,而在龙纹体纹,以及龙纹周围的作为填纹的则是《吕氏春秋》、《左传》等古籍以及容庚,马承源等学者所言或论述过的云雷纹。
本文仅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曲线纹式,以商代为主的古代龙纹及其周围作为地纹存在的雷纹之间的关系,形态构成以及生成含义进行图像学等方面比较研究,试论其渊源关系,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曲线纹式之形态与结构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花纹1963年在赤峰蜘蛛山遗址发掘中最初见到。大甸子地点出土的1600多件随葬陶器中有400多件陶器表面饰有极易脱落的彩绘。根据刘观民先生论述,“彩绘是在在烧制完成的陶器表面,用毛笔着红(HgS), 白(CaCOs) 两色绘画的,…多以白色画主纹,红色填地,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特色。在可以辨认出的彩绘334件陶器中,不同纹样多达171种”。彩绘多施于鬲,罐,壶,尊,簋等器物的口及腹部。
根据《大甸子》发掘报告对彩绘图案进行的详细分类描述,纹式概分为两大类,A类为中心纹式,画于主要画面,Aa是一部分酷似动物面目或徽帜形象的图案,Ab是普遍大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B类为辅助纹式,Bb是大量的二方连续图案。
关于纹式称谓问题,《大甸子》发掘报告中曾说用传统的“释义命名法描述发现,一般地说并不可取,尤其对这部分特殊的对象我们的认识尚属初识阶段,对纹式的辨别犹恐不妥。”故对我将讨论的卷曲形纹样,我们暂且用类似西方文字的C、S、T来称谓曲线纹式,在引用发掘报告中的纹样时用Ab或Bb等分类与编号。
下面我们先展示彩纹花纹中曲线形纹式的单个形态构成,及复合组合形态构成。
I - 1. “C”形卷曲纹式单个形态
1
2
图I - 1. “C”形卷曲纹式单个形态
图I-1-1. 根据《大甸子》介绍:“该图案上方两个为单个横画的白色C形卷曲,下方为相背相连的C形卷曲,不连续,并列横绕器壁。…显出C形卷曲是构成图案的基本因素之一。”
图 I-1-2. 根据《大甸子》第115页图59-7图案介绍:“纹(指此位于上方的C形纹)以白色C形卷曲反复颠倒连缀呈纹带。结构不重复,单元相似又变化。填红底”。
图I-1-3. 上的这六幅图案,均为“C”形花纹的方向变化图。
I-1-3为相对的“C”形;I-1-4为上下相对的C形;I-1-5为左右相对的C形;I-1-6为并列“C”形卷曲,以折线颠倒相连呈二方连续的纹带;I-1-7为自格边向内画C形卷曲。
I – 2. “T”形卷曲纹式单个形态
图例I – 2. “T”形卷曲纹
I-2.单位主纹为白色,画左右对称的两个“C”形卷曲,两者间以“T”形白纹相连。
I – 3 “S”形卷曲纹式单个形态
图例I-3.“S”形卷曲形纹,反复颠倒为连缀呈纹带。
从“C”,“S”到“T”形卷曲纹实例中我们发现在这些陶器上曲线纹式的基本因素有四个C、CC、S、T, 或是表现为:CC、3。有时,当“C”形是白色纹,它所勾留出的部分便呈现“T”形的阴纹。“S”形纹式不明显,有时仅为连接“C”形或“T”形纹。它们的形象如下:
单个C形
或是两个C形的相对连接
或是两个C形的反向连接,S
或是在CC形纹式中再加一竖,成为T形
曲线纹中的变化以C 和T 形纹的为主,从单个形态到复合形态的组合变化,同时在与C形,CC形,S形和T 形的结合以后所产生了丰富的变化。由一个,两个或多个,或反向变化,覆盖了几乎整个陶器。
二、 1. “T”形纹的形态以及它的复合组合变化
这个T的简形 :T,被加以线段的延长,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T的结合与变化,将会派生出不同的T形组合纹样。请下见图例II-1。
图例II-1. 两个T相连之变化示意表
T的某一或某几个终端曲线延长 (见图例II-2)。
图例II-2. T的某一或某几个终端曲线延长示意图
下面我们看大甸子陶器上“T”形纹式的复合组合形态变化 (见图例II-3)。
图例II-3,大甸子陶器上“T”形纹式的复合组合形态变化
本文中所说的T形纹,实际即刘观民先生文中所示的 和形纹。它的构成在当时可能是有一定的图案规律的。以上图案基于同一因素,又由于“笔道长短,肥瘦,横竖直斜的变化,以及卷曲是圆折或方折的差别,造就出无数不同的面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变化。对于花纹的规范性,刘观民先生在《中国青铜时代早期彩绘纹饰试析》一文中曾说过:“尽管彩绘的技术水平有高低之差,但若仔细观察施纹手法与纹式风格,并不难发现当时是有普遍遵循的规范”,对于它们的多变性与随意性,他在另一篇文章《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纹式》中说:“由于花纹是绕器手画,不同于陶器的印纹或铜器上的铸纹,单元纹式的内容可以随势增减,故多有变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曲线纹式 形纹单个形态到复合形态的组合变化,我们还将在青铜器、玉器等龙图象的纹饰中找到这些曲线形纹,特别是作为龙纹的耳,角,或脊柱上等的T形纹装饰,以及龙体及其的周围作为填纹出现的云雷纹。
III. T形纹,以及其它曲线纹在商代青铜器及其它承载器物上的龙图像上的展现
我们看商代青铜器龙纹,连体兽面纹(饕餮纹)上的T 形等曲线形纹。
图例III. 商代青铜器龙纹,连体兽面纹上的T形纹等曲线形纹的展示图
这些图案的黑与白T形纹的表面上似是相同,仔细一看却有不同的变化,两个相对的龙纹头上的相同形象,却是一个阴,一个阳的角(III-3见《妇好墓》,29页图18-2)。而图例III-4, 则白线勾出了C 形外轮廓,黑线却显出T 形角纹,故又是一种阴阳同在的表现方法。图例III-6的角纹则是T 形的正反,大,小的反映,且T 形外圈是一圈倒的小T 形。图例III-1则干脆夸大了一个变形T 形纹。
它们的身上都呈现出很多卷曲的,有简形,也有繁形。
我们再看另几个龙纹 ,其中有青铜器(1),骨器(2), 玉器(3),其中C 和T 形纹的相连或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
图例IV. 龙纹上的C,S和T形纹的组合
三、对大甸子彩绘纹式与商代青铜器龙图像上曲线形纹形态及其含义的探讨
1. 关于T形纹的阴阳关系互变的问题
这些图案的黑与白T形纹的表面上似是相同,仔细看其实不同的变化使我们联想起的两个相对的龙纹头上的相同形象,却是一个阴,一个阳的角(见《妇好墓》,29页图18-2):
这其实就是太极图里的阴中有阳点,阳中有阴点的变化规律。
图例V. 龙纹角与太极图里的阴阳关系的变化规律对比
2. 为什么T形纹在不同时代,不同器承载物上一直作为一种醒目的纹式被使用?
在商代,除了在龙纹上有T形纹以外,我们还可以见到被装饰虎耳的T形纹,根据马承源先生《商周青铜器纹饰》一书中例举了3例虎字,被饰为虎耳的T形纹均为曲形弯曲状(见左下图),而被饰为底纹的T形纹则呈首尾相连且相生状(俗称斜角雷纹,见右下图《通考》119页,图117)。
比商代晚些时候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漆器的盒子以及盒身子,我们亦可以看出三类不同形态的T形纹:
曾侯乙墓中龙虎星斗图:
图例VI-1. 曾侯乙墓中龙虎星斗图。在龙虎相伴图的虎纹肚子下方有一个填满黑色的T形纹,(见《曾侯乙墓》356页,图216上)。
图例VI-2. 左图见《曾侯乙墓》图版121,E66 右图见《曾侯乙墓》图版126,E67。
图例VII. 美国西雅图博物馆内新几内亚盾牌
形等曲线纹样大量出现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陶器上,出现在商代龙纹等青铜器纹饰上,还出现在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盒子上,这些的彩绘曲线形纹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符号?甚至还出现在美国西雅图博物馆内新几内亚盾牌(新石器时代风格) 上,其中的C 形纹与T 形纹与大甸子的彩绘陶器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的近似之处,而且延续了多年。
3. 关于云雷纹,前辈学者的研究,和我的观点。
根据雷圭元先生的研究,两个C形可以合为一个云纹形:CC,这个形象传统的叫法是“云头如意”; 如果我们再把这两个C分开来,再把相应的线段延长:CC,或是再稍加变化,就变成了云气:S,S 或稍加以图形变化:S或S。
我们发现,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来自于这个“C”形图案。
容庚、张维持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一书中曾这样讲到雷纹与饕餮纹的关系:“殷周青铜器上的图案已是把动物的形象加以变化和精细的几何纹综合起来应用,那就是习称的雷纹和饕餮纹,并利用了深陷凸凹的浮雕,构成了富丽繁缛的图案。”在这里,主体纹是饕餮纹,辅助纹是雷纹,C、CC、S、T形纹即为被称之为雷、云、或回纹的几种不同的几何图象表现,是中国青铜器、玉器等纹饰中最基本的几何图案,亦是最简略的结构。它们几乎多是作为陪衬的纹饰而存在,也就是说是一种辅助纹饰。
以下这张图表包括了C、CC、S、T四个曲线形图案在甲骨文,金文以及青铜纹样,骨器纹样上的变化以及发展规律。
图表VIII. C、CC、S、T四个曲线形图案在甲骨文,金文以及青铜纹样,骨器纹样上的变化以及发展规律表
T形纹是C、CC、S、T四种曲线形纹之一,是C形纹的派生纹。它在当时有可能是一种气的形象。
商周时巫史混合,笃信占卜,望气祈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奴隶主登高望气,占测吉祥祸福,向上帝乞求荫佑,将自身的存在融合在虚幻神秘的冥冥之中,这种望气察灾也只是梦呓式的宗教式的心灵幻化。《毛诗正义》卷16《大雅·灵台》序郑氏笺:“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寝象;察气之妖祥也……”。林已柰夫认为:“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火生烟,水生雾。云或者气所表现的弯曲,环绕的形象以及它们与主体纹样(例如龙体)之间息息相关的精巧的构图,运用了或直线条的快速度与轻巧度,或曲线条的慢速度与重量,使人仿佛想象出这些不论是方体还是圆体的曲形线一旦舒展开来,晚霞会表现出何等的奔放与腾飞。
古代艺术家们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描绘云的各种动态的形状。被林已柰夫定名为羽根纹的一种鸟羽毛状的纹样也许就是一种风的“固定化”的装饰画法,它通过羽毛的抖动表现了风刮的动势,这也许是一种古人把抽象的自然现象具象成图案的夸张手段。,。龙的耳、角、鳞,以及龙的周围,都被T形纹装饰过了。T形纹成了龙身上纹样以及某些器官的外观形象的重要基础纹样之一。同时,T形纹则又像云,又像气,溶化在龙身上,分不清哪是云气,哪是龙体。
我们惊叹T形纹的丰富的表现力,以及他广泛的运用范围。其实早在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内蒙古)的大甸子墓葬随葬的陶器彩绘中,T形纹就显现了他活跃而多变的特征。“在1600件随葬的陶器中曾经彩绘过的400多件中……彩绘的精细与粗劣差别很大,不仅存在于不同墓间,也有在同墓的不同器物间……有平相差很大。以不同墓的彩绘相比较,拙劣的彩绘并不出在礼迂隆重的墓中,可见随葬陶器上精细的彩绘装饰也是一种礼迂得表示。彩绘的内容也有少数特殊精细的与大部分一般的差别。”那么这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的T形纹是否也因为它在陶器的不同部位的安排,与上、下或左、右之间细微的不明显的,或明显的变化而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大甸子出土的陶器装饰图案主要以,C,CC或T形纹的各种变化为主,这些纹样有时是对称的,有时有些变化。也许这些变化与易经的64卦线条阴、阳的变化有相类似的作用?!
(图1参看《大甸子》图54-2,105页)(图2参看《大甸子》图56-6,109页)
4. T形纹以及C,CC,S等其它三种曲线纹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指明了龙纹升天,潜渊的运动行走方向。
在传统的中国画师傅传徒弟的教学方法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图案画法,例如画云,为了表现云的动势,云的行走方向,他们用了一定的图案走向的表现手法,使人一见到,就知道,云是向左飘去,或云是向右飘去。
云向上生成:
云向左边飘去:
云向下降去:
静止的云:
那么,我们在龙纹上也发现很多这样的图例,以此类推,是否也意味着龙的行走方向呢?请见一下各例:
龙下降,见龙体上有一主要C形圆体纹呈下降卷状
龙左行,见龙体上有一占比例很大的向左旋转的C纹
(见power point 图 ,在此图的下端还极有趣地延长为一爪)
龙右行,见龙体上有两个主要的云纹,分别为左:CC形纹的方体繁形;右C形的圆体繁形。在位于体中间的主要曲线形纹亦巧妙地延长为一爪。
5. 曲线形纹表现了龙(水神)的精神
根据我们对C,CC,S,T四个曲线形纹相互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其中最具特色的T形纹的形态,程式以及作用的探讨,认为这四种被俗称为雷纹的曲线形纹不仅在形象上差异不大,而且在图案作用上也许都是相通的,它们表现了旋转,运动的势能,成功地烘托了主体纹样,巧妙地填补了空白,在青铜器、玉器、骨器等器皿的纹样装饰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如容庚先生在《通论》中所引用的郭沫若先生关于“殷代和周初的纹饰是以雷纹(和饕餮纹)占主导地位。”
《说文》中所说的“渊回水也”,表现了水的旋转动势;《楚辞》卷14,哀时命页7a所说:“蛟龙潜于旋渊兮……不如下游乎清波”,表现了龙的“潜渊”与龙的“乐潜居”(见《艺文》卷29页,514引)。在甲骨文中,云字的写法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古文回字 加上两上条线成:这表现了古文字中水与云之间的关系:水可以变成云,云又生雨。水和云的甲骨文都有旋转的图象和意思。古文雷字的形象“……雷雨生物者也,从雨象回转形”(见《说文》),可见水是万物生存之源,而“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见《管子》卷宗14,水地,页237)又更生动地反映了龙与雷、水(云,雨)之间的关系。
正如袁德星先生在《双龙纹簋》一文中这样谈论古文云、回、雷、申字,与C、CC、S、T形纹:
“双龙纹身躯填以云雷纹,云雷做菱形也就是方雷,在古文字中即回文,和云、雷、字是同一系统的符号,如XXX字小篆作甲骨文作明显的和铜器花纹的S形云是同一观念的产物。这一系统的符号反卷为S形便是古文申字,古申字即神字。在云雷纹中除了对卷的纹外,也有反卷的S纹。因此,从古字的轨迹中,众多的C、CC、S、T纹的图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一个简形的C,可以派生出云、水、雷的旋转动势,也就是说,我们在甲骨文、金文、青铜与玉器纹样中都可以找到大量出现的C、CC、S、T形纹,因此我们很难给这四个纹样之一,或全部下个定义:雷纹,而只能给它们一个笼统的名称:曲线形纹,法文为motif du meander, 为即旋转形曲线纹。
从我们举例的曲线形纹的实例中,我么可以看到:
尽管我们在兽面纹(或曰饕餮纹),鸟纹上,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的曲线形纹,但是在龙体上,在龙体的周围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曲线形纹的使用。
由于龙与水,与云,与雷,与闪电,与雨都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或者换句话说是水、云、雷、电、雨赋予龙以神性。“龙起云雨,因乘而行。云散雨止,降复入渊”(见《论衡》,道虚篇,页68)。“龙,水物也。云生水。故龙举而景云属。”(见《淮南子》卷3,天文训,页36)。
在青铜器、玉器、骨器作为承载物时,龙常常是“溶化”在烟波缭绕的云气(水气?)之中,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境,也许这正是中国古人所希望龙成为水神的意图(见《管子》卷20,形势解,页325)中:“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
笔者认为,正是这些源于自然,超越自然界的神异的几何抽象纹样C、CC、S、T形曲线形纹,以它们貌似简单抽象的形态,以及它们衍生出来的变幻莫测的图样,烘托在主体纹样(或其它神异动物纹)周围,它带着古代艺术家对超越自然力量的幻想与崇拜,使这些静止的,外表庄严足具的承载物–青铜器、玉器有了生气,有了旋律,有了动势。它助龙上天,助龙潜渊。
T形纹以及C,CC,S等其它三种曲线纹,这几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在青铜器纹饰中最简略的辅助纹样,用它奇特的造型方式,雄健坚硬的具有强烈装饰风味的方线或柔美飘荡的圆线T加强了龙的神性,使这个风格化了的,幻想的,超世间的动物具有更神秘威吓的力量。曲线纹不仅表现了云、水、雷、电的动势,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指明了龙纹升天,潜渊的运动行走方向。起到了与兽面纹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一样的“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
在龙体上,在龙体周围出现的这些曲线形几何纹样:C、CC、S、T绝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摆设,它与龙纹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造型结构意味着什么? 也许它表现了龙这个神物与自然现象中的云、雷、水、气之不可分,之相互依存;也许古人在创造它们的同时,有刻意表现它们与龙之间的关系,有助龙升天,助龙潜渊,助龙成神的意图,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龙潜渊或升天的运动行走方向的神秘符号?我们留由以后的后续研究中去解答。
四、结束语
刘观民,徐光冀先生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纹式》一文中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花纹的仿效问题谈到:“故不能排除这些彩绘花纹中有些是仿自当时,甚至再早写的铜容器上的纹式。”他们又谈到:“不能简单的理解中国青铜器纹饰只能来源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只能具体发现在此之后的青铜器纹式中有哪些是与这些纹式有关系的。”在现有的文物出土资料尚不足,且缺乏文字的认证的情况下,要想完整地分析T形纹以及其它曲形纹的真正寓义,实在非常困难。因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商周时代的龙纹图像学研究,且对大甸子彩绘花纹非常感兴趣,所以我试图对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作一点研究,分析它们在早期青铜器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器上和商代青铜器,玉器,骨器的龙纹上表现形态,探讨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并同时研究部分甲骨文,金文中雷,云,回,水等字的寓义与当时代的青铜器,玉器纹饰的关系。希望诸位前辈,学者指正并期待着新的考古资料的发现。
因为微信空间有限,无法全文转发李教授的精美而详细的注释,特此说明。如有误编,责任在本刊。
微刊简介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报导世界各国有关华夏考古和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精英观点,宣传华夏文明和传统国学。欢迎投稿。联系信箱:hyctwh@aliyun.com。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AnthroLing 版
|
kyotosizumot 发布于2017-04-26 22:32:09 | 浏览[1374] | 评论[0]
|
|
|
|
|
|